菜单总览
— 新闻 —

【传媒聚焦】徐扬生:一位大学校长的理想探索

  • 2015.11.11
  • 新闻
经常在校园中看见徐扬生校长问同学们“平时有哪些爱好、周末打算做什么、喜欢哪位作家的书……”,而他被我们称之为“最亲切的校长”

       每周六上午,徐扬生都会准时参加港中大(深圳)的英语俱乐部活动,指导20名2015级本科学生提高英文听说技能。

      “平时有哪些爱好、周末打算做什么、喜欢哪位作家的书……”20名学生围着徐扬生,或坐或站,用英语话着家常,将俱乐部的气氛推向高潮。

       这是校园里常见的一幕。在学生眼里,徐扬生,是餐厅、英语俱乐部、校道上随处可见的“最亲切的校长”。

从知青到辗转两岸三地的学者

      “我是边缘人的命。”徐扬生常常这样自嘲。

       15岁下乡,农村人当他是城里人,到了城里却被看成乡下人;到了香港被看成内地人,到了内地又被当作香港人。“这种身份有好处。正因为跨越两边,可以作为桥梁帮助双方融合。”徐扬生笑道。

       上世纪50年代,徐扬生出生在浙江绍兴的一个书香家庭。高中毕业后,经过了两年的知青生活,1977年恢复高考,徐扬生报了名。“只要能读书,不管去哪所大学都是好的。”一个月后,徐扬生的名字出现在绍兴百货大楼门前的红榜上,他被第一志愿——浙江大学录取了。

       7年后,硕士毕业的徐扬生到美国留学,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学位。随后在卡内基梅隆大学任教并从事机器人研究。事业发展如日中天时,他选择放弃美国优厚的待遇,赶在香港回归前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这个决定受到身边很多朋友反对,认为不可思议。”他说。

       徐扬生认为,香港的多元文化是最吸引人的,“我是中国人,身体里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和文化,同时我又熟悉西方的文化理念和科学技术,回去是遵循内心的呼 唤。”香港回归那天,徐扬生冒着大雨一步一步走到香港回归仪式现场,内心满是激动和欢喜。“在香港这个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工作,并且能为国家作出贡献,是 很有意义的。”

       后来,徐扬生从香港来深圳办学,无论外界还是曾经的同事、朋友们看来,他都是“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

       港中大(深圳)的教职工们有这样的体验:每学期的战略发展研讨会上,徐扬生都要花一个小时向教职工们讲述学校的办学理念。“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中华文化 传统和国际视野的学生,培养引领者,而不是跟随者;培养为中国社会、经济作贡献的双语型国际人才;培养既有传统文化传承,又具有宽阔国际视野的人……”

办一所“不一样”的国际性大学

       “办一所具有中华文化的国际性大学”。这个目标在徐扬生心头扎根多年。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徐扬生的母校——浙江大学的师生们常常赶着马车在茅草棚里上课,因战乱随处迁徙,办学条件很艰苦。当时的浙大号称“东方剑桥”,在亚洲大学中排名前三。徐扬生常反思:那样的环境下都能办出好大学,为何现在办不出世界一流的大学呢?

       采访间隙,他给记者讲述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成立的故事。100多年前,在美国当仆人的中国劳工丁龙,因淳朴敦厚的做事态度感动了主人卡本蒂埃。为了解汉 学、传播中华文化,卡本蒂埃以丁龙的名义向哥伦比亚大学捐赠,成立了东亚系。“丁龙虽然没读过多少书,但他身上秉承着中华文明的传统道德、人品感动了主 人。”徐扬生曾在多个公众演讲场合呼吁,“我们要对自己的文化有信心。”

       在办学之路上,徐扬生也做了一些实践。“我们学校开办的博雅讲堂、中国文化大讲堂以及通识课,主旨都在于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这种对办学理念的执着,也影响了一群有着同样梦想的人。在他的教育理念感召下,一批从海外回来的知名教授奉献出与家人朝夕相处的时间、抛开在国外的家庭,来到港中大(深圳),同徐扬生一起为办一所“不一样的大学”而努力。

为了心中的梦想而终日忙碌

       徐扬生很忙。为了实现心中“办一所具有中华文化的国际性的大学”的梦想,他几乎倾尽全力。

       “我们早上8点半上班,校长7点就到办公室了。”据该校老师透露,徐扬生的日常是这样的:早上6点出发爬学校旁边的大运山,然后开始一天的工作。偶尔有应 酬,也跟办学有关。有时晚上应酬完,又回办公室批阅邮件,或到校园四周转转,看看有哪些细节和学生工作没做到位。为方便工作,他还把家从香港搬到了龙岗。

       该校以合作办学模式落户深圳龙岗。“你们能保证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与港中大一致甚至更高吗?”人们常会质疑。徐扬生解释道,从教学模式、专业设置到教授及 院长遴选,港中大(深圳)的运作和学术评估由港中大主导。学校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理事长为港中大校长。合格毕业生将授予港中大学位。

       徐扬生曾说,港中大(深圳)开设的专业符合未来十几、二十年珠三角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采访后,记者才明白他的底气——此前做了大量调研。徐扬生搜集了内地 尤其是珠三角以及香港、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优质高校的专业,并做了对比研究。“比如说,深圳要建国际金融中心,需要至少3000名与国际接轨的人 才;再比如,在生物医药工程领域,深圳是中国第二重镇;新能源、基因学领域也一样……”

校园里随处可见的“亲民”校长

       “今年开学的第二周,徐校长专门邀请本科生一起吃饭,开展圆桌讨论。”该校二年级学生应悦告诉记者。跟其他高校不一样,学生们经常可以在食堂碰见徐扬生,打完菜后,他会和学生们一起坐着聊天、吃饭。

       除了可以经常见到校长,有时,学生们还会收到他的邀请。“请我们和他一起爬山、打羽毛球。”应悦回忆道,“他不仅平易近人、幽默、思想深刻,还对学生很真 诚,和我们没有代沟。他上第一节课时就记住了我的英文名,在学校里看到我们,都会说出我们的名字。”此外,徐扬生还设立了“校长信箱”、“good idea”信箱,面向全社会、师生每月搜集问题和好建议。

       徐扬生的另一个学生——该校助理教授钱辉环博士讲述机器人及智能制造实验室的故事时表示,其所有的进步都得益于导师徐扬生教授的一句话:志不强者智不达。

       除了研究机器人,徐扬生还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喜欢书画,也热爱运动。“很多创意的火花都是在爬山途中与学生们交流碰撞出来的。”徐扬生笑着说。

来源:深圳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