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总览
— 新闻 —

活动回顾 || 听诺德教授谈功能主义翻译理论

  • 2017.11.25
  • 新闻
11月17日,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代表人物克里斯蒂安·诺德教授(Prof. Christiane Nord)分别在上午和下午给全校师生带来了两场别开生面的讲座。上午场的主题为Functionalism in Translation,主要面向学生;下午场是与学校教师互动,核心为How to Become A Good Translator Trainer。

      在克里斯蒂安·诺德教授的讲座中,她首先深入浅出地利用雅各布森(Jacobson)模型为我们介绍了沟通的四项功能:寒暄(phatic)、指示(referential)、表情(expressive)、呼吁(appellative)功能。那么,沟通的四项功能是如何运作的呢?诺德教授通过列表,明确地指出了四者的异同。接下来,为了让身在中国的同学们能更好地理解沟通的四项功能,诺德教授用在中国见到的中英文标语进行解释。

      尽管“Don’t disturb the growing grass (小草在生长)”使用的并非纯正的英语表达,但其表意效果却比看似“纯正”的英文表达“Keep off the grass(请勿践踏草坪)”要更能引起信息接收者的共鸣,达到最佳的呼吁(appellative)效果。通过这个例子,同学们在轻松的气氛中领会了功能主义的所强调的表达效果。

      接下来,诺德教授通过分析法国哲学家波伏娃《宁静而死》(Une Mort Très Douce)一书的英文、德文翻译,阐述了功能主义对翻译结果可能产生的影响。在德文翻译“Ein Sanfter Tod”中,“très(非常)”一词未被译出,从功能主义的角度看来,这是为了要从节奏和语音上体现原文波伏娃母亲死亡宁静、安详;而“Una Muerte Muy Lenta”这样的翻译尽管实现了字面的忠实,却无法将作者的感情通过行文节奏直观地体现出来,反而损害了原文的表情(expressive)功能。

      另外,诺德教授还以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老鼠对爱丽丝的称呼为例,分析了沟通的寒暄(phatic)功能如何造成不同语言译本中老鼠形象的差异。通过故事不同译本中的意象代换解释了在不同文化中,使用不同意象有时能达到更好的指示(referential)效果。

      此外,诺德教授还为同学们分析了在不同文化中如何运用功能主义达到最佳的寒暄、指示、表情和呼吁效果,并引入了纪实(documentary)翻译工具(instrumental)翻译的概念。以“欲俘获其心,必先俘获其胃”在不同语言中的表达为例,介绍了功能对等翻译(equifunctional translation)的概念。

      最后,诺德教授谈了以上理论对翻译教学的启示,特别强调了翻译纲要(brief)翻译理由(justification)的重要性,并简单介绍了翻译史上几位著名翻译家的经典二元论(classical dichontomies)。

      讲座结束后,诺德教授又详细地解答了同学们的疑问,她渊博的学识和幽默的谈吐让同学们印象深刻,受益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