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总览
— 新闻 —

深圳特区报专访徐扬生校长: 科学家的身体里住着人文的灵魂

  • 2017.09.12
  • 新闻
为了全面反映深圳院士群体的风采,深圳特区报于近日推出《引领者——聚焦深圳院士》特别报道,我校校长徐扬生院士作为首位嘉宾接受采访。

原标题:“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院士:科学家的身体里住着人文的灵魂”

 

        徐扬生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他早年获得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工作多年,2013年起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首任校长。 徐教授所研究的领域包括机器人和智能系统,专注于空间机器人、机器人设计与控制、服务机器人、穿戴式人机界面、智慧汽车、动态稳定系统和自学习系统,并在这些领域发表了6部专著和300多篇国际学术论文。他不仅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还是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际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学会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以及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2016年11月14日,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国际永久编号第59425号小行星1999 GJ5命名为——“徐扬生星”。

 

        来到港中大(深圳)后,徐扬生说,自己“成仙”了。

        他来后就住在学校的上园,上园在山上。“‘人’旁有一个‘山’,就是仙字,所以我现在成仙了。”每天早上,他6点上山,7点下山,晚上在校园周边一走,感受龙岗的清新空气。“闻到炊烟的味道,就像小时候的黄昏。”

来深圳3年多,徐扬生一头扎进港中大(深圳)的创立和建设中。在创校的过程中,他亲力亲为,校园中的一草一木、一字一画,都有他留下的印记。

在学生和老师们眼中,这是一名令人尊敬的院士,也是一名非同寻常的校长。

        采访徐扬生那天,社团的学生们正端着一盆多肉植物盆栽来到徐扬生办公室,希望送给他们的“徐大大”。学生说,“这是我们自己做的,觉得很漂亮,希望可以摆在校长的办公室里”。听说校长在,他们就直接来了。对他们来说,见校长,是一件平常事,也是一件开心的事。

        从上山下乡、负笈美国,到回香港任教、赴深创校,他的每一段故事都值得细细书写。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学术上杰出的成就,与他谦和亲切的风格,成为了我们认识徐扬生的几个关键点。

徐扬生和学生的关系非常融洽,学生经常给他送去自己手工制作的小礼物。

 

●知青岁月里,做了人生的第一个工程

        今年是高考恢复第40年,年初,徐扬生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里发了一篇文章《一个没挤上火车的人》,回忆自己的“峥嵘岁月”。

        文中,他感慨,人的一生其实没有成功与失败,只有“挤”上,还是“挤不上”火车之别。当我们没有挤上火车的时候,也不妨坐一坐,歇一歇,对自己说,还会有下一列火车的,自尊自重,只要我们的梦想还活着,只要有足够的勇气和毅力,我们一定有挤上火车的那一天。

        徐扬生出生于浙江绍兴城里一个书香门第,高中毕业后在附近的农村下乡插队,在两年多的知青岁月里,他与农民一起种田、割稻、养猪、摇船捻河泥,体力劳动的疲惫与生活的艰苦是其次,令他最难忘的还是精神上的苦闷。有一次,他在锄地时把脚弄伤了,怕被笑话,草草用泥土把伤口糊住,忍着痛继续干活。收工后,他一个人坐在小土坡边上。“我感到精神极其苦痛,前方看不到一点希望。我看着太阳一点点从对面的山上落下,觉得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真是一点意思都没有。这个时候如果前面有一条河,我都有可能跳下去。”后来,他在回忆时写道。

        1977年恢复高考后,他参加了这场有11届毕业生参加的“万人过独木桥”的竞争。一个月后,他被浙江大学录取了,人生轨迹从此改变。如今,徐扬生更愿意去把那段知青经历当成那个特殊年代给予自己的财富。如今每年春分前后,徐扬生都会找个时间,带学生去田地里春耕,让不事稼穑的孩子们感受耕作的辛劳。

        “现在想起来,我人生做的第一个工程,不是机器人,而是下乡时做的厕所。”他打趣道。到了美国学习后,一台新的实验仪器运过来,大多数学生都是等工程师过来拆装,再进行调试。而徐扬生则发挥动手能力,自己摸索着就把仪器装起来,省去了不少时间。

        “年轻时候吃的苦是一笔财富。人生会面临很多失败,现在的小孩被家庭保护得太好,不一定是好事。”他说。

徐扬生校长在2017年入学典礼上致辞

 

●创办港中大(深圳),“只事耕耘,不问收获”

        浙江大学硕士毕业后,徐扬生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在卡耐基梅隆大学任教并从事机器人研究直到1997年。

        1997年1月,徐扬生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来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当时,很多人都向往欧美,大家并不理解他的决定。

        “香港的多元文化最吸引我。”提起当时的决定,他说:“我是中国人,身体里流淌着中国文化的血液,同时我又接受了西方的理念和科技,在这个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里工作,能为祖国做出贡献,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当年7月1日,徐扬生在香港见证了“东方明珠”的回归,他激动不已。“那天晚上下着瓢泼大雨,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见证这一时刻,每个人的脸上都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水。”

        到香港工作后,身为教育工作者的他深感责任重大。“我们的大学应该培养社会领袖,社会领袖不一定是政府领导,商界、学界的精英也是领袖。我希望我们中国的学校能培养这样的人,不是非要到海外去培养。”徐扬生认为,“教育应该去培养引领者,而不是跟随者。”

        因此,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十余年并担任副校长职务后,他再次做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毅然北上深圳,创办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为了办学,他调研了内地尤其是珠三角以及香港、新加坡、美国等地的优质高校的专业,并做了对比研究。“比如深圳要建国际金融中心,需要至少3000名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在生物医药工程、新能源、基因学领域,深圳都是内地重镇……深圳能有今天,是靠最初一批人拼下来的,今后30年,深圳需要大批国际人才。”他希望,港中大(深圳)能为这座城市培养出新的领袖。“办这所学校,我们是想证明,国际化的办学可以在内地落地,中国完全有能力办一所一流的国际性大学。”徐扬生说:“大家都说深圳是一个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在经济上如此,我相信在教育上也是如此。”

        刚诞生的港中大(深圳)学术品质受港中大监管,传承港中大的文化,强调通识教育、书院制教学,而在港中大50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创新,目标是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范例。“我一直强调,港中大(深圳)定位有三个重点:一是国际化的大学,二是具有中国文化传承的大学,三是研究型大学。前两者都是与港中大一脉相承,而在办研究型大学方面,我们与港中大有继承也有侧重。港中大可能更多做基础理论的研究,而我们既做基础理论,也有大量从应用出发的前沿研究,因为深圳有这个条件。”

        徐扬生还认为,学术应该站在国际的高度,才能使学生开眼界、见世面。办学以来,港中大(深圳)积极跟剑桥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密歇根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建立了联盟,学生可以去交流、学习、考试,甚至升学,接触到一流的学术氛围。

         “一般一所大学要20年才能办得像个样子,我们争取15年吧。”徐扬生充满信心。

 

●机器人研究,为人类未来寻找方向

        博士毕业后,徐扬生一直从事机器人研究。

        他回忆,自己对机器人的兴趣正是到美国以后产生的。“我当时看了一部科幻小说,写了一个血管里的机器人,可以清除血管垃圾,当时觉得非常有意思。”徐扬生说,多少年之后,这样的机器人真的出现了,这本科幻小说与他确定机器人的研究方向不无关系。“这是人类科技发展的一个方向。”他说:“人类怎么克服自身缺陷,机器人会提供很大的帮助,互联网、大数据的来到,更让人工智能成为可能。”

        回国后,徐扬生致力于国内空间机器人的设计、控制及动力学研究,以及无重力地面试验设施等方面的研究。他致力于推动中国航天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提出并参与了有关航天智能系统的研制。同时,他对动态稳定系统的控制、人类控制策略的自动建模、穿戴式智能人机界面,以及全方位混合动力汽车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系统开发。

        2016年1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首个研究院——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研究院揭牌,这一研究院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有智能机器人、智能混合动力汽车系统、智能穿戴界面、视频监控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和产业化。

        在徐扬生看来,“工业4.0”战略的核心是机器人,也就是制造系统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深圳是全世界著名的制造中心,因此在深圳开展机器人的研究开放和应用是十分有意义的,对深圳制造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都有长期的积极影响。”

        他说起机器人时,就像在说自己的孩子。有一次,和朋友约好八点钟过来看他的机器人,可那台机器人七点半的时候就“发疯”了,机器人与实验室的东西都弄坏了,朋友过来时只看到一地狼藉的实验室和一个陷入混乱的机器人。“人类和机器人共处的过程中,总会有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但这就是有趣的地方。”他笑道。

        此外,徐扬生很早就进行智能眼镜研究。关于智能眼镜还有一件趣事:有一次徐扬生去中东地区开会,期间要上厕所,两边的门上写着弯弯曲曲的蛇形文字,他分不清哪个是男哪个是女,直到有位男士从其中一间走出来,才敢进入。这催生了他创造一款智能眼镜的想法——通过眼镜实时翻译,能辨认眼前的建筑物是旅馆、餐馆、银行,或是超市,能翻译公共汽车线路、道路标志和饭店菜单,使旅途更加愉快。

        徐扬生曾经领着学生做了一个爬树机器人,“其实很多机器人,我们做的时候,并不知道它有什么作用,但我们就是做了”。机器人由一个独创单高自由度移动机身结构及一对爬树爪组成,可在树上自由爬行,爬树爪还可以在静态时牢固地抓在树干上。后来才有人提出这个机器人的作用:可用于协助树林检查和保养、病虫害防治等林业领域,甚至可以作为城市流动监视器应用等日常生活。

        “很多时候你并不知道科学研究会运用在什么地方,只有做出来才知道。”他说。

港中大(深圳)理事会主席沈祖尧教授参观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实验室时,与徐扬生校长、理工学院钱辉环教授和学生们合影

 

●“不会写文章的物理学家不是好校长”

        全校师生都知道,徐校长不仅是机器人专家,身体里还住着一个文人的灵魂。“不会写文章的物理学家不是好校长。”这是学生们的戏谑。

        徐扬生写的不只是学术文章,而是妇孺能懂的哲理小文。他的微信公众号“徐扬生”专门发自己写的文章,从老家屋檐下的燕子,到下乡养的小猪,从一面之交的陌生人,到对自己影响深远的恩师,他会将经历过形形色色的人与事都写进文章里。

        很多时候徐扬生是有意写给学生看。在一篇写到老家燕子的文章里他写道,他知道学校里有几位同学与父母不和,有的已经半年没与父母联系了,每次在校园里碰见他们,他都想驻足与他们聊聊,却不知从何说起。于是他写了这篇文章,希望同学们看到后,能有所启示。

        徐扬生还爱好书法。“龙岗著名书法家徐大大”是学生送给他的一个雅号。在港中大(深圳)的图书馆、食堂、行政楼、教学楼,处处都有校长的墨宝。今年春节前,徐扬生领着书法社的学生一起写春联,校长和书法社的社员一起为大家写春联,当天求字的人太多,校长有求必应,一直站了几个小时为大家写字。

        他认为,人的知识面不能有偏废,自己念中小学时没有文理分科,实施的正是一种通识教育。“现在院士里面文学、艺术造诣高的也有很多。”

        因此,通识教育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视为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对学子的培养理念,徐扬生以十二字以概之:“学贯中西,古今通汇,文理融合。”港中大(深圳)为学生提供了四年的通识课程,无论什么专业的学生,都必须修读世界文明传统的经典书籍,涵括来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孔子、庄子、达尔文、牛顿等人的经典人文与科学著作原文,既注重历史传统的纵深感,也注重学科的宽广性。他认为一个学生如果不知道自己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也不知道世界的前沿,那是走不远的。

2016年港中大(深圳)迎春活动上,徐校长与同学们一起创作书法并合影留念

 

●“面试时,导师问我会不会做饭”

        “徐扬生在科学界是很有名望的教授,而我们知道,行政领导与科学家不一样,但他担任校长,在行政上也非常有能力。”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副院长朱宝亭教授看来,徐扬生的管理风格可以用“举重若轻”来形容。“徐校长本人正是文理贯通、中西贯通、传统与现代贯通的典范。港中大(深圳)成立3年就已受到大量关注,校长个人的影响力非常大。”

        理工学院教授周艳是去年加入港中大(深圳)的,之前和徐扬生有过两次长谈。“校长对我说,要脚踏实地,不能跟风,什么事都要一步步去做。他这些话让我感触很深。”

        李帅君是徐扬生的博士生,他认为,徐扬生不仅仅是教师,而是真正的导师。“徐教授指导学生立意很高,他更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完成事业的决心。徐教授更多的是听取学生的意见,虽然很多方案并不完美,但他还是会让学生自己摸索,他做的就是把学生的想法和激情调动起来,鼓励大家去创新解决问题。”

        从第一次接触,李帅君就知道这位导师与别人不太一样。“申请读博时,一般导师们在面试时都会问学生有哪些项目,发表了哪些论文,但徐教授关心更多的是你这个人,比如他让我讲自己平时喜欢做什么,有没有遇到过什么挫折,他还问我会不会做饭。”徐扬生坦言:“我很喜欢做家务,我认为一个工科学生如果不会做家务,说明动手能力就不会强。”

       徐扬生的另一名学生、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助理教授钱辉环说,导师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一句话:“志不强者智不达”。

        在2005年,还在读书的钱辉环报名参加了一次设计创新比赛,他要设计一款能够横着走的汽车,当时,在模型上实现一切都很顺利,但真正要运用到汽车上时就停滞不前。“目前汽车的转向都是靠前轮实现的,最大的转向只有45度,但我们要让四个轮子都转动90度,100多年里都没有人这样做过。我担心自己是一名刚刚从事科研两三年的研究生,能不能做这样的源头创新。”有段时间,他十分彷徨,几乎想放弃。这时候,徐扬生对他说的一句话“志不强者智不达”给了他极大的鼓励。“首先要有坚强的意志,才能源源不断地发掘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智能,从而能够去解决这些问题。”

        从导师那里得到信心后,钱辉环带领团队从车辆构造开始摸索,找不到合适的汽车底盘,他们就自己焊接,传统的驱动装置不能套用,他们就四处寻找替代品。最后,在一辆偶然路过的电动车上,他找到了合适的驱动装置,研究有了突破。2007年,港中大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实验室研发了全球第一辆全方位转向的混合动力汽车,目前,这项技术已经在现代物流仓库的无人载货机上广泛运用。

钱辉环教授、李帅君和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研究院的团队成员合影

 

●会为学生朋友圈“点赞”的校长

        徐扬生与学生互动极为密切,他加了许多学生和家长的微信。大一的冀雯靖新年时发过一条“新年快乐”的朋友圈,大二的柯楚卿过生日的时候发了朋友圈,校长都点了赞。两年前,新生张翔刚来港中大(深圳)报到,正在排队买课本的时候,一个穿西装的中年人过来了,给新生们挨个发名片,做自我介绍。张翔一看,名片上写的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没有想到校长会以这样的方式出现在我们面前。”张翔至今还把名片放在自己钱包里。

        徐扬生不时会邀请学生去他家做客,亲手做上几道菜,“校长招牌牛肉”吃过的同学都说“味道不错”。

        港中大(深圳)不时会举行“校长夜话”的活动,邀请同学们与校长座谈,给学校提意见。

        有一次同学们就聊到学校食堂的菜牌没有标注英文,国际化氛围还不够浓,不久后,食堂的菜牌就换成中英双语的了。还有学生提出过网络不畅的问题,徐校长也马上指示IT部门去落实。

        “校长什么事都亲力亲为,有时觉得满心疼校长的。”张翔说。

在“校长夜话”活动中,徐扬生校长、大学主管人员和同学们畅聊校园生活,倾听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

 

        因为学校实施全英文授课,每个学生在入学后都要加入一个英语俱乐部,每个老师都必须带一批同学,徐扬生也不例外,只要他在深圳,每周日上午的英语俱乐部活动都没有缺席过。

        “在英语俱乐部里,除了英语能力的提高,我们还收获了很多别的东西。校长每周定一个话题,让我们进行主题演讲,最近一个话题是对你影响最大的人,引导我们思考生活。校长甚至还指导我们怎么设计PPT。”有一次参加冬令营,陈雅宁上台做自我介绍,紧张得说错了很多个词,但校长在其后点评的时候,却说她讲得很好,还说:“我很为她骄傲。”他总是这么鼓励学生。

         陈雅宁至今仍然很感动:“当时我觉得不像是校长在为学生说话,而是像是一个父亲在说自己的孩子。”

徐扬生校长和他的英语俱乐部学生们合影

 


院士寄语深圳

        我对深圳有三个期望:第一,希望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扮演一个积极的角色,起到一个引领的作用,发挥深圳创新之都的作用,保持深圳永远年轻、永远流动、永远充满活力的精神,保持深圳包容万象的精神,包容世界各种文化的胸襟。第二,希望深圳在未来十年中可以建设成为国际的创新之都。因为现在深圳已经具备很多优越的条件,深圳在创新创业、设计领域都有很好的基础,是全世界制造业最好的完备产业链的地方,但深圳要走国际创新道路,需要加强国际化建设,让所有的外国人觉得深圳是适宜居住和工作的地方,所以,我想未来深圳还是有很多工作可以做的。第三,希望深圳要逐渐建立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个文化是要有土壤,是要有沉淀的,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在深圳建立起来,越来越多的国际知识分子都移居到深圳,深圳需要逐渐建立自己独特的移民文化、创新文化、客家文化,建立起深圳自己的有特色的文化。

                                                                                                                                                                                                                                                                                                                              ——徐扬生

 

深圳特区报记者 翁惠娟 韩文嘉/文
首席记者 丁庆林/图(部分图片由我校传讯与公共关系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