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勤问道第九期:生生为客声声韵,处处为客处处家
梁文道先生曾在他的《味道-第一宗罪》中这样夸耀:“食物和人一样,不断移民、变化、落地生根;其实所有食物都是客家菜,所有人都是客家人。”从冲出魏晋时兵荒马乱的第一步始,客家人的万里迁徙便注定会在历史的硝烟中绵亘为一支源远瑰丽的中华文脉。无论是古朴沉淀的客家民居,还是咸香软糯的客家饮食,腔韵有致的客家方言,甚至于舞蹈音乐,民俗工艺,客家文化一直以那率性的唱腔传颂着生生不息的执着信念。本次学勤问道活动,学勤书院协同客属联谊会有幸邀请到了深圳客家研究会会长张卫东教授与同学们一起,缓步现实,凝视岁月,拨开那“客从何处来”的历史烟云。
“处处为客处处家”
魏晋时期,“八王之乱”的悲怆唏嘘和“五胡乱华”的汹汹来势,中原百姓被战火流放,“衣冠南渡”,不胜仓皇。唐朝之末,南诏入侵,黄巢造反,王潮入闽,客家先民在乱世悲歌中无奈离开江淮,继续南迁。其近者已达赣东、赣南、福建,远者则之于“惠,嘉,韶”等地。然而历史的震荡未止于此,南宋元初,元金入侵,铁蹄铮铮,山河破碎,在一片声嘶力竭不明所以的混乱之中,客家先民一路颠沛流离,南行至粤东各处,又经过百年磨砺,最终在明朝中叶,形成了客家民系。也许时间从未安分地走过任何时代。清初,“湖广填川”“迁海复界”等政令,打破了客家人的安稳栖居,在无声的眷念悲凉中,客家人又一次背井离乡,入广东,进台湾,下南洋。接着,晚清时期的“咸同土客大械斗”与太平天国起义又让客家人从珠江三角向广东南路,海南岛,广西乃至海外迁移。从中原一隅到世界各地,客家人如今家人遍布中国的广东、福建、江西、广西、四川、台湾等省份,甚至远及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老挝、柬埔寨、新加坡、泰国等国。客家人用自己的坚忍不拔,带着客家文化和华夏文明走向世界。
生生为客声声韵
客家话,是古代汉语的活化石。从隋朝的切韵到宋朝的广韵;从明初的洪武正韵到明末的交泰韵,客家话将每一段历史,每一次迁徙细心收藏。无论是咸、山二摄还是深、真二摄,客家语计较着每一处音调,一丝不苟地打磨每一份客家印记。还有那一首首灵动非凡的客家童谣—— “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莲塘背,种韭菜,韭菜花,结亲家,亲家门前一肚塘,放的鲤鱼八尺长……”这些广泛流传在粤闽赣客家地区的童谣,纵使不同版本不同声调也不知作者不知源起,却经过一代代的唱和增减,将先民的刀耕火种开山拓野客家先民和客家的故土人伦礼仪教化传唱进每一位客家人心中。
代代为客代代居
客家建筑虽种类繁多,形式各异,但却始终应和着客家人的淳朴智慧,内敛稳重。无论是墙厚檐高的客家排屋,巧妙规整的客家围屋还是气势非凡的福建土楼,每一种客家民居在突出了防御外敌的军事意图的同时总不忘日常起居的便利舒心与其乐融融。这既是与颠沛动乱的妥协,也是客家人倔强生活的写照。方圆之间,一座座客家民居散落山间,绿草土坯,稚嫩与古朴,珍奇并珍贵。客从何处来?从那浩浩荡荡的迁徙历史,从那鲜活变幻的客家方言,从那传奇现实的客家建筑……千百年来,客家文化随着客家人的迁徙被播撒,孕育,充实和播迁,步步锤炼,历久弥新,映射着汉民族的顽强坚韧和中华文化的璀璨光芒。愿这部客家的历史一路绵延,也愿这段华夏的史诗一径翩跹。
同学感言
11月30日下午,张卫东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客从何处来”的讲座。张教授曾创立全国首个以客家为研究对象的民间研究机构,是客家文化研究领域真正的专家。他主要与我们分享了客家民系的形成、客家话的发音规律、客家建筑特点、客家人的精神等等,涉及面非常广。讲座现场,张教授还通过讲述自己的研究实例向同学们展示当今客家文化发展现状以及海内外客家文化的联系等。通过这次讲座,我们对客家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长久以来,客家人都勤勤恳恳,不断奋斗,希望客家文化和客家人拼搏进取的精神可以不断传承下去。
——周海林(2016级人文社科学院、学勤书院)
“客从何处来”本身就是一个很有趣且吸引人的标题,张卫东教授平易近人、知识渊博,从几次古代大迁徙切入,将重要的历史事件结合起来,详尽地介绍了深圳客家的“前世今生”。“迁海复界”、“土客乱斗”等等名词令人耳目一新,也让我们了解了更多的历史知识。此外,讲座中谈到的几处围屋景点也是有着丰富的历史渊源,为深圳这座新兴的移民城市增添了更多的文化魅力。
——张田仕盛(2016级人文社科学院、学勤书院)
因为之前去了福建南靖的客家土楼,我开始对客家建筑产生了兴趣。张卫东教授不仅讲了深圳客家人的迁徙方向,还涉及了一点客家话的变革,这让我一个北方人大开眼界,这也是我第一次知道客家话里还有闭口音的存在。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客家文化的发展与变革。随着客家人迁移到深圳,不知是否是因为靠海的地理位置,深圳客家人形成了独有的“滨海客家”文化特征,他们在坚持耕读文化的传统下,不再看低商业,而是鼓励发展工商业,解放思想,淡泊神灵。我觉得这些都是支撑客家文化不断发展壮大的财富。感谢学勤老师的精心策划,让我们可以更多的了解到这座城市中的人与文化。
——张明新(2015级经管学院、学勤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