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禅解义系列活动之心斋&茶悟:心在斋里游,谈在茶间悟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诸葛亮送给其子的话,如今想来似有道家思想洋溢字里行间,其中“淡泊宁静”的境界最是深远。2018年11月8日,学勤书院既庄语后推出第二周庄禅释义活动——心斋、茶悟,冯学成先生与同学们一同打坐、品茶,探讨庄禅之道。
心斋
对于如何达“静之境”,冯学成先生在心斋教导我们,周易有“艮卦”,佛有“禅定,止观”,道有“心斋,坐忘”,儒有“正心诚意”。“定”即是“置心一处,止息妄念”,“观”者,“锁定目标,全神贯注”。佛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庄子说“昭昭生于冥冥” “无视无听,抱神以静”。总而言之,“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 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心斋,即是净化,是回归于心,心之所向的修行。这也是他能够完成《宝镜三昧》注释的重要能量之源。
打坐者,心斋经典修行也。环境不能阳亢,也不能阴盛,空气优良最好,心静时方可盘腿而静坐。实际上,“圣人作而万物睹”,可人往往“有漏”(心有烦忧),心斋要做的即是,排除杂念,放松安静,用心耕耘,波澜不惊;发酵思维,重组精神,明万物转化,破聪明愚蠢,透有限无限:进而静虑净心,获得精神新生,而达简单、纯粹、自在,终而养气养身养心养命。长达一个小时的打坐体验中,先生表扬有的同学,心虽难静,但能稳坐如钟;有的同学有瑜珈的基础,而能少品其味,皆是难能可贵的旅行。
茶悟
儒者热血入世,而庄子消极避世了吗?非也,他在发现和回答。在茶悟,冯先生带我们“三”问庄子。什么是大道之行?如今人类过度的社会发展给自然生态带来的麻烦,给社会带来的浮躁和不安,故须致力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要达到这样的崇高理念,必须先使自己能体道而行,道在得人啊,让人想起孔子对在颜渊入世之前的寄予的期望。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夫未始有始也者。”世界看起来是无穷无尽的,而叔本华说,世界只是我的表象。且不论唯物唯心,无论如何客观,我们都无法逃离自我的认知这一必经途径去认识世界。而庄子认为每个人都以自我为世,因而心与外界的交流平等并同时具有封闭性、开放性、判断性而使得对世界的认知千差万别。认识世界的本质,其实也是突破自我的过程。庄子的追求?看起来似乎庄子是个诡辩家,他总在狡辩。事实上,他遵循事物的天性自然,寻求心性的解脱,“无为而为”,甚而“养无知”。先生建议我们向庄子学习,早睡早起,多读书写书,冲破现有的境界。如此,庄子作为人间的观察者和发现者,集超凡净化之辨,给世人以心理良药。
同学感言
在倾听冯先生的讲解和打坐的同时,我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奥妙,它带给我学习和生活上的启发。科学需要灵感和首创精神,而这种灵感恰好来源于“静”。在打坐时,我们将身体和目标连成一条直线,去除杂念,便获得了这种“静”。
——2018级理工学院 夏云龙
冯先生更多的是聊了聊他眼中的庄子传递了什么样的人生观,解开了我对庄子的一些疑问。比如庄子的逻辑,无中生有,相由心生,庄子的认知。其中有种说法-世界都是表象,我们的认知是从心出发的,我们所接触到的世界其实都是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构成,不论是你觉得“几亿年前的某种存在或不存在”也是你的认知这种对存在的定义都出自你的认知,这不是唯心。每个人的心都有封闭的一面,甚至你自己都不能完全了解自己,别人也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所以不能一层一层剖开你的心。但也有与外界产生联系的一面,通过语言,通过文字,通过动作,让别人了解你。
——2017级理工学院 钟钥
其实我就觉得,能听到冯老师的课很幸运,特别是作为校外人士,平时没啥机会溜进大学。而且这种互动提问漫谈的方式也很喜欢,不仅能跟老师互动,还能跟同学讨论,很好!记了很多笔记非常有收获。
——校外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