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总览
— 新闻 —

观点 | 王健:“新基建”会引起“国进民退”吗?

  • 2020.05.20
  • 新闻
后疫情时期,“新基建”能否为中国经济恢复注入一剂“强心剂”?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助理院长(学术)、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宏观金融稳定与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王健教授在接受新浪财经采访时表示,其积极意义在于前瞻性投资,为未来经济发展铺路,但也要警惕是否会导致“国进民退”等问题。

全国“两会”在即,“新基建”议题倍受关注。日前,国家发改委作出权威解读,明确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具体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三方面内容。王健教授表示,08年经济危机后推出的主要针对传统基建领域的“四万亿”刺激计划,短期内对经济拉动效果明显,但由于投资效率不高,对未来经济增长反而起到拖累作用。对比来看,“新基建”聚焦高科技,包括5G、人工智能等领域,是吸取了“四万亿”计划的教训,希望对更具有前瞻性以及能促进生产力提高的行业进行投入。


一些观点认为目前中国“新基建”投资主要以地方政府和国企、大型央企为主,以政府主导取代市场主导,应该腾挪出更多空间让民企参与。王健教授则认为,“新基建”中有许多项目具有公共产品属性,政府投资具备一定合理性。譬如说以前高铁基建,如果完全让私营企业去投,可能会进程缓慢。而高铁大规模建设后,确实提高了出行便利,不少线路的利润和效益也都慢慢展现出来。“不过我也理解国内对于‘国进民退’的担忧。过去几年,尤其是‘四万亿’计划以后对私营企业投资挤压的较为厉害。社会可能担心新一轮“新基建”出现以后会不会再次出现类似的情况。另外,‘新基建’概念并不是全新的,已经出现了好几年,但是其中很多内容是没有大的应用场景。有些项目短期内不见得有市场,需花费大量资金,还可能会犯错误。如果有一些真的有用处且有好的应用场景的项目,其实私营企业早就做起来了,不少学者担心政府过度推进,做一些效率不是很高的事情。”

王健教授直言,民营企业参与进这一轮“新基建”可能会比较困难。“四万亿”计划当时推出了公私合营PPP,但后来效果其实并不好。不少私营企业投资之后发现行业过剩,继而出现了融资问题,导致那时候私营企业损失了不少,所以这一次私营企业积极性应该没有那么高。而且最近几年私营经济发展遇到很多困难,投资积极性可能也没有09年那么强。此外,“新基建”的政策导向性偏强,也可能让私营企业担心法律保障的问题。从市场反应度来讲,目前的“新基建”项目可能并没有传统基建安全,例如房地产投资。从历史数据看,09年前房地产投资回报率较高,因此受欢迎,当时配合“四万亿”计划的热情还是比较高的。很多产品有公共产品的属性,没有办法完全由市场主导,政府投资这些行业是应该的。这些产品提供了很好的公共服务,但投资回报并不一定很高。“比如5G网络就类似高速公路,高速公路建好了以后,未来大家可以在公路上应用起来,造各种车。如果要是没有路的话造车企业怎么也搞不起来。然而,如果公路收费很高,大家没有了开车需求也就没有造车企业了。以此类推,如果5G建好后,收高昂的费用,大家就没有动力在此基础上应用。很多时候大家不愿意投资公共产,这时候就需要政府出面。随后基于5G的应用越来越多,大家可能就觉得这是一个必要品了。”然而,公共产品的收费和投资回报不一定会很高,这限制了私营合作的动力。 

数据显示,目前“新基建”占总体的基建投资规模只有10%-15%。王健教授指出,其实在任何一个国家投资比例里,高科技占比都不会特别高,因为日常生活中用到的所谓特别高科技就没有很多。中国政府关注“新基建”投资的想法肯定是好的,但究竟能不能达到对整体经济的推动效果,还需要观察。一是本来高科技投资风险性很大,很多投资其实最后都失败了。例如在美国,100个被投资的高科技项目中能有十几二十个项目成功就已经很不错了,政府主导投资回报率就不能期待特别高,对经济的整体拉动作用也是有限的。拉动作用最大的还是像传统基建领域,但是通过传统基建领域刺激经济带来的负面作用也非常明显。王健教授强调,“当经济遇到比较大的负面冲击的时候,不要总想着通过各种刺激立刻把经济恢复到正常水平。就像一个人生病,给一些药物让病情不要恶化,不要出现无法挽回的情况,需要自身通过吃药治疗慢慢调养,而不是说立刻康复。当经济确实出现负面冲击的时候,做一些前瞻性的投资,为未来的经济发展铺路,这是有必要的。但如果用大规模刺激计划,完全抹平负面冲击对经济的影响,我认为没有必要,而且也基本上是做不到的,即使短期内做到了,可能长期而言负面效果会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