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总览
— 新闻 —

学勤问道第七期:庄禅旨要

  • 2018.09.16
  • 新闻
2018年9月13日,学勤问道第七期邀请到冯学成先生与师生一起探讨庄学以及禅宗。庄与禅,看似渊源不同,其实玄根互通,详简互用,若知其中关棙,人生宇宙之妙即可入掌握之中。

钱钟书先生说,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徐扬生先生为冯学成先生《禅说庄子·逍遥游 德充符》作序,称读他的书像是“与一位走了很多很多路的老人聊天”,而冯先生则是难得的“荒江野老素心人”。主张生活到处都是庄、禅的冯先生是和蔼的、平易的,在当代道家学问中扬名的他也显然是智慧的、通博的,而回答问题时的机智风趣证明他又是幽默的。这样一位明达的人物,以对话的语气聊起庄禅,却在云端跟世人招手:给你们一架可攀登的梯子,有一天也登上云天,我们一起看看这里的风景吧。 大喝一声,把混沌的杂念吓走,把自以为是的头脑吓懵。这当头棒喝的典故作为教育的方式之一出自禅宗;当天讲座开头,兴许很多听众还没有从手机上抬起眼睛,就听一声从胸腔发出的“嗬”,直灌双耳,躯体战战;定睛看那位穿着浅黄色对襟衣衫的老人,身形也并不高大,却自有一种逍遥气质。

是庄子和禅宗赋予他这样独特的气场吗?儒释道三教,儒家主题落在社会性上——仁义礼智信、礼义廉耻;佛教注重精神性——精神的层次、凡夫到佛的差别,还告诫凡夫如何修炼;至于道家,他们的发展途径是自然生态的,是自然性的。那些鲲鹏、大椿,属于《庄子》中96种生物之中的存在,让古往今来看书的和听故事的都为之沉醉;憨山大师赞《庄子》“成就百家之极”,金圣叹赞其为“第一才子书”;不读《庄子》,不知这世间有真人。

庄子的德,是生命之德。是尊重自己的生命,是《黄帝内经》的“饮食有节,起居有度”,更是“不务生之所无以为,不务生之所无奈何”:不追求生命所不需的,不强求生命无法做到的;“有些人是高人,但不是高人都是有德之人”。全德之人,天下非誉无可损益,他们必定不是汲汲于名利,必定不是想从自己珍贵的生命中榨出一点什么直观的利益。如果强己所难,则必然“害生”;孩童“害生”,被焦虑于起跑线的家长所迫;本应潜龙勿用,颐养心性,心性不能全,则格局再不大:聪慧浮于表面,内里无德支柱;成年人“害生”,错把其当作勤奋,过于焦虑,过于逆反天然。

生命之德不是号召懒惰,是不为难、不自欺的适当和全力以赴。有僧人问大师:狮子捉兔亦全其力,捉象亦全其力,那狮子是费个什么劲?大师答:“全不欺之力”。“我们行驶在过去和未来的海洋中,前后都是无穷无尽的过去和未来,只有当下这一刻存在,离开现在,未来和过去都会坍塌。”用功只能用在现在,现在只能全力以赴、全心全意。禅的要旨是静滤、思维修、得定、守戒。得定便是智慧,守戒便是敬诚。抱神以静,便是呆若木鸡,无视杂景、无听乱声;神智清明,便能聚集,像一束激光,像金诚所至、金石为开。

禅宗和庄子的智慧虽好,但是我们像“罔两问影”,学习的是今人阐述的古人注解的庄子和禅宗,是影子的影子的影子,是思想的复印件。海月法师言之“吾之欲作者已出古人手,吾之欲议者已出古人口”,我们的思想怎么能避免成为他人的跑马地?怎样保持自己人格的独立性?庄子言“绝圣弃智”,禅宗称“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谆谆诫言:读书不要读成书呆子,虽不是真的 “念佛一声,漱口三天”,但是也要自己有所“悟”,怎么悟呢?恰如黄庭坚那年在桂花香里所得教诲,“吾无隐乎尔者!”

 

“古人抱志坐岩穴,欲会阴阳无字书。

目不见兮心不染,怀须畅也气须舒。

四时代谢鸿蒙外,一念沉浮体象殊。

黄老何干刍狗意,相吹鼓荡亦归虚。”

——冯学成《禅说庄子·逍遥游 德充符》导言

 

 

同学感想

 

冯老的讲座引经据典,又不乏趣味性。在这次讲座中,冯老为我们讲解了什么是禅,何谓真我,以及庄子对生命的重视。讲座中,冯老说他的一位朋友向他抱怨现在的年轻人都听不进去佛法,太浮躁。而冯老则认为,现在的每位年轻人都自成佛法,不必强求。同时冯老还劝我们要起居有常,饮食有节,要爱惜自己的身子,绝不能像一些科学工作者一样“年龄太大,老的一批”。问答环节中,一位同学提问为什么信仰佛法和相信科学的人在探讨宇宙起源时,总是争论不休。冯老则机智地回答到:“争论的人可能不太懂佛法,也不太懂科学”。冯老岁月的峥嵘和心性的豁达由此可见一斑。

——孙英博 2016级经管学院 学勤书院

 

守静笃,致虚极。冯老师说的“定”让我怅然。总觉得守静作为一种自我向内的状态,这种剥离感,使得自身与外界的联系变得松软。然而我们需要外界的感知来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或许,正如冯老师所言我们生活在自以为是的世界里。

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奈何,不强求,保有独立的人格,不想做魍魉问影中随波逐流的影子。有人说这是棱角,有人说这是偏激,有人说这是尖锐。

冯老师说这都需要静滤,需思维修,需定,需保生。一知半解,懵懵懂懂,但得一便路,虽然不知道自己能走多远,却明了方向,稳步向前。

——18级 祥波书院 经管学院 刘心怡

 

虚极静笃,返观内照——听《学勤问道·庄禅旨要》有感

 “冯先生好!” 只见那穿褐衫的老学者点头笑道:“你好。” 并未想到冯先生会如此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我一时竟有些发怔。但看着他澄澈的一双眼,我随即也发自内心地微笑起来。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此为第一印象。而待他站起接过话筒,猛的一声棒喝,着实令人讶异非常。喝罢,他笑言:“你们学的东西太多了,脑袋都塞满了,怎么听得进去?这样吓你们一下,将那些知识都暂且忘了罢!”这样一番,我便自然明了了。如此简单直接的棒喝门庭之法,竟让我体会到了一丝丝悟道的意味,不胜有趣。他的言语若大海,虽表面上似风平浪静,但水面之下却暗潮涌动,满含禅意。一开始,冯先生用最简单的话语诠释了复杂的儒释道:儒是社会性的;佛是精神性的;道是自然性的。而其中,道又由自然性,阐发了一系列的精神现象,从而引起了纷繁的社会现象。我若醍醐灌顶。在滔滔不绝之中,我逐渐发觉,冯先生自己就是一本国学经典的集大成者——《易经》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齐物论》的大知闲闲,小知间间;《道德经》的致虚极,守静笃;《朱子》的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他信手拈来,如数家珍。“何所谓‘禅’?”

一语抛出,如石子打入湖泊,在我们的脑海中荡开阵阵涟漪。“禅”是冥想?不、并不是。所谓禅,一者是认定;其二是心定。冯先生并没有流于抽象,而是化抽象为具体——“生活中处处都有‘禅’,比如你认定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为之全神贯注,全心全意,无物可诱,便达到了‘禅’的境界。” 如此化繁为简运用自如,真可谓是真正的大家。总而言之,道之所言在于“自然”。起居有度,饮食有节,便是要求我们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禅之所言在于“定”。致虚极,守静笃,便是对我们视物求道的美好寄望,让我们活出自我。一个半小时很短,短到我们只能上一节主课;同时又很长,长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地步。最后,感谢学勤书院,积极主持了这场问道讲座,令我们深刻体会到严谨自由的学风,受益颇丰!同时,我也深深羡慕着徐校长和冯居士的友谊,是君子之交淡如水最为真实的写照。

——18届 经管学院 祥波书院郑喜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