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总览
— 新闻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就业服务中心正式成立

  • 2016.09.06
  • 新闻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就业服务中心正式成立

      大学生求职难题如何对症下药?大学毕业初入职场,如何做到有备无患?学生与企业之间如何做到精准对接?9月6日上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就业服务中心正式成立,务求通过学校、学院的层面,为学生一一解答问题。

更完善的职业规划在于纵向延伸

      港中大(深圳)就业服务中心成立的仪式上,对于大学生求职难的话题,港中大(深圳)徐扬生校长认为,对于港中大(深圳)的学生来说,“难”点不是找到工作,而是更为长远的职业规划:“我一点也不担心我校学生找工作的问题。第一,我们的学生有国际视野,50%学生在外实习交流,这些学生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第二,在我们书院教育、通识教育下,学生情志身心等各方面都比较平和,他们不是只会读书的学生,我们希望培养的是更能接受挑战,接受新思想的学生。但是在长远的职业规划上,这些学生需要更为专业、有经验的业界人士和导师进行指导,我希望就业服务中心能从更宏观的角度来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中国银行代表段正伟行长也对港中大(深圳)的学生素质表示肯定:“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是深圳引进的最具国际化视角、培养的人才也最具国际化特点的大学。中国银行和学校举行了战略合作,欢迎在校学生来中国银行实习,同时欢迎学生毕业以后来中国银行工作”。

      港中大(深圳)分管学生事务的秦泗钊副校长和招生与就业中心处张韶峰处长一致认为,更完善的职业规划在于纵向延伸。对于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不应仅仅受限于大学四年,往前延伸,学校将会和中学进行合作,倾向挑选更适合港中大(深圳)自主学习、国际化教育模式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开始适当进行职业指导;往后延伸,对刚毕业的学生校友在就业中所遇到的困惑进行辅导与帮助,培养他们在职场中终身学习的能力。从学校录取学生开始到送至用人单位,实现十字形服务到井字形服务。另外,鉴于港中大(深圳)国际化的培养模式,就业服务中心的目标是既要服务于中国国内学生,也要服务于国际生;既要服务国内实习和就业市场,也要服务于国际实习和就业市场。培养具有全球意识,在任何国家都能展现优秀工作能力的双语人才。

      张韶峰处长指出,学校也将成立校内和校外导师体系,成立相关学生社团来使学生成为求职方面的主人。据悉,2015年12月,港中大(深圳)经管学院已经启动本科生导师项目。本科生导师项目是香港中文大学的最成功的导师项目之一,通过对校友任职领域与对同学们个人兴趣及意向职业的调查,将导师与同学们按比例分组,每组配备由2-3名校友导师,导师和学生可自行决定项目具体形式和会面频率,以帮助同学接触真正的商界,建立属于自己的职业发展网络。港中大(深圳)延续这一建立校友与在校学生坚实关系的传统,借助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超过30000名校友的力量,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学生诉求:解决学生与企业间信息不平衡的难题

      港中大(深圳)2014级经管学院的朱帆同学分享了其向企业投递约300份简历求职的经历。假期实习是大学生锻炼职业技能、改善专业知识不足、为提前进入社会做好准备的大好机会,2015年暑假,朱帆同学积极向各大公司投递简历,希望面试和实习中磨砺自己。在工作中,他也发掘到自身的技能亮点:“我们学校的学生经历港式教育,最突出的是商科软技能。每个学期我们学生会有12次左右课堂演讲展示机会,整个大学会做50次比较正式的演讲。假设工作中每年有十次的项目报告机会,那么我们的毕业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和五年职业经历的员工将趋向相似。我们的课程会有真实的商业分析,对思辨能力要求较高,很多同学都在商业比赛中获得较好名次,英语能力也比较强。但是单靠自己,我们未必可以精确将自己‘推销’到更能发挥这些技能的企业,而真的需要这些人才的企业,又怎么才能更轻易地找到我们呢?我希望就业服务中心能帮助我们解决学生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让学生能主动获取信息,多与行业交流,也让企业能够更轻易看见我们”。在学生的眼中,就业服务中心应充当桥梁的作用,把此岸的学生引向彼岸相适应的企业。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学术院长、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熊伟表示,就业服务中心目的正是帮助学生找到最适合的工作,最能反映学生能力的岗位。港中大(深圳)已经全面铺开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指导学生准备简历、训练面试技巧等。学校内的各种工作坊和讲座将会一步一步跟进,据熊伟介绍,学校也已邀请到各领域的专业人士为学生做职业规划辅导,介绍他们的公司和他们公司正在寻找的学生,与学生进行直接交流,并希望通过这些资源,令学生获取更精准的行业资讯,明确学习的方向。